2017-06-09 来源: 作者: 本报评论员
近一段时间以来,A股市场分化严重,少数绩优蓝筹股一再走高,大量高市盈率、中小市值股票和题材概念股连续下跌,有的甚至股价创出新低。很多踩错点的投资者饱受煎熬。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要求暂缓甚至暂停新股发行(IPO)的呼声再起,背后的逻辑就是认为IPO批量供应造成了市场供求失衡,导致股价下跌。这种观点的偏颇之处,已被众多有识之士一一指出。一方面,目前新股发行融资额相较于整个市场的市值、每日成交量等指标,占比很小;另一方面,股市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每时每刻都在进进出出。如果股市没有吸引力,即便停止新的股票供给,资金也会流出;如果有吸引力,新股供给则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市。
考察A股历史上发生的9次IPO暂停,从来没有哪次暂停改变了市场趋势,而且每一次从暂停到重新开闸,都煞费苦心。每一次股市持续低迷,主要跟基本面疲软无力支撑高估值有关,所以往往要等这些因素改善之后,行情才会出现真正转机。这次市场“一九”现象持续强化,高市盈率、中小市值股票和题材概念股成为下跌重灾区,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这些个股前期估值虚高,存在价值回归的要求。
反观海外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证券市场,人为叫停IPO甚为罕见。在成熟市场,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声息相通,如果大市不理想,发行人不愿低价求售,就会主动放弃发行;想高价发行,则可能遭遇投资者不买账,发行失败。相比之下,A股9次暂停IPO,都是因二级市场低迷,而不是新股发不出去。相反,二级市场低迷与新股认购踊跃、上市热炒,往往相伴相随,反差强烈。金果创新长微博
呼吁干预新股发行节奏的人还提出,A股退市机制不健全,如果新股敞开供应,“只吃不拉”,势必造成严重后果。诚然,健全的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实现优胜劣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一环。环顾海外证券市场,既有像美国那样设置了粉单市场,劣质公司退市常态化快速化的做法,也有像香港那样不存在粉单市场,很少发生强制退市的做法。在香港证券市场,质量低劣的上市公司普遍遭到投资者抛弃,定价极低,成交困难。可见,有效的定价机制是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关键。只要价格机制不失灵,劣质公司必然遭遇“软性退市”,即便不强制退市,也形同僵尸,鲜有人问津。由此看来,只要价格机制有效,退与不退,市场自有安排。
还有观点认为,行情低迷时,新股发个不停,过分强调了融资功能,忽视了投资功能。其实,融资与投资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应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融资者希望成本尽可能低,因此发出去的股票价格越高越好;投资者希望回报尽可能高,买入股票的价格越低越好;双方反复博弈,形成市场均衡价格。融资与投资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投融资双方本质上应该是平等的买卖,将两者撮合在一起达成交易,靠的是有效的价格机制。
市场化是A股改革的大方向,而发行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发行制度市场化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谁决定公司上市,谁决定新股定价,谁决定上市节奏。这三个问题全部交由市场决定,才算真正的市场化。A股现行的发行制度离此标准尚有距离,但超越现实约束条件,快速市场化也不现实。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条件,稳妥地朝改革目标迈进。
A股历史上新股发行制度经历过多次变革,早期一度实行的是计划色彩浓厚的额度制、审批制,中间也曾搞过单兵突进的市场化,反复试错,曲折前行。目前实行的发行制度虽然仍不完美,但考虑到当前复杂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践证明效果也不错。特别是去年四季度开始推行的常态化发行,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经过大半年运行,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新股堰塞湖得到疏导,A股估值体系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炒作绩差股、题材概念股、壳资源的现象得到一定的纠正,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积极变化来之不易,值得珍惜。金果创新长微博
改革从来都是迎难而上的事业,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更是A股市场难啃的硬骨头。在众声喧哗的当下,证券市场的改革者和建设者们,如果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担当,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则A股幸甚,投资者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