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孙璐璐
虽然人民币汇率走势已度过最热闹的“风口”,但细心的人仍会发现,近5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走势可谓上蹿下跳,先有4月29日和5月3日的大幅调升,后有连续3日的大幅下调。加上最近不时有言论认为央行又开启主动引导贬值的策略,这不禁让人担心这是否是新一轮人民币汇率巨震的前兆。
然而,纵观最近几日人民币中间价的波动和即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便不难发现,央行又出手干预外汇市场的说法过于牵强。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法主要是在外汇市场动用外汇储备参与交易,或者通过对中间价调整进行汇率引导。首先,近几日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并未有任何异常的消息传出;其次,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整方面,不管近5个交易日中间价如何上蹿下跳,其方向仍是由美元指数的走势所确定,即美元指数走强时人民币相应要贬值,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就要下调,反之,中间价就要上调。5月4日~6日中间价连续3天下调也正是因为近日美联储官员讲话暗示6月可能会加息,以及美国贸易等数据好于预期使得美元从前期跌势中企稳所致。
还有种说法是,央行是在用非对称性贬值的方式“悄悄贬值”,即美元走强,人民币兑美元趁机多贬值一些;美元走弱,人民币选择盯住美元或仅兑美元微升,使得人民币兑CFETS篮子货币贬值。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加大中间价调整的波幅。
上述说法虽然看似逻辑通顺,但实则是以结果为前提的推论,并不能有足够的数据作支撑。虽然央行刚刚公布了中间价的计算方法,但由于每天会有多家做市商对中间价进行报价,并综合各家报价结果确定最终的中间价,因此中间价波幅是否合理外界也很难精准判断。
央行领导在两会期间曾说过,中间价采用“双参考”的定价机制,一是要保持人民币兑CFETS篮子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则要参考上一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盘价。前者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走势与美元“脱钩”,不再亦步亦趋;后者则意味着中间价的定价,要更多地考虑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金果创新长微博
实际上,预判汇率走势离不开对结售汇市场的观察。外汇局每月公布的结售汇数据虽然有时滞,但拉长时间段后,可以看出市场对汇率预期的变化。众所周知,近两三个月来,银行结售汇逆差(尤其是代客结售汇逆差)逐渐收窄,说明市场购汇规模变小,结汇规模变大,人民币贬值预期改善。
更重要的是,一位国有大行从事外汇交易的人士告诉记者,最近几日银行结售汇逆差基本消失,表明企业结汇规模不再少于购汇规模,多数银行的外汇交易自营盘也不再看空人民币。因此,导致5月4日~6日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幅度大于即期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幅度的根本原因,不是央行有意加大中间价的下调幅度,而是市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预期导致结汇规模增加。这位人士认为,正是因为央行在确定中间价时考虑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才使得中间价调整的幅度不那么大;如果近日市场仍是较大规模的结售汇逆差,没准中间价的波幅会更大。
经历了去年8月和今年1月两轮人民币汇率的大跌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已经很脆弱。最近好不容易有迹象表明贬值预期在改善,如果这时又开始所谓的“策略性贬值”,时机并不合适。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说过,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要讲求时机,当下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仍是主要任务。